乾县锅盔是陕西风味独特的传统小吃之一。其外观呈圆形,馍边压成带辐射状的一高一低的波纹,火色均匀,看上去宛如一个大菊花图案。锅盔制作工艺精细,素以“干、酥、白、香”著称,即干硬耐嚼、内酥外脆、白而泛光、香醇味美。闻着香、吃起酥,回味无穷,耐饥、耐贮存、携带方便,是关中地区馈赠亲友的佳礼,因而遐迩闻名。上世纪60年代,谢觉哉、郭沫若同志巡视乾陵时,品尝了乾州锅盔后连声称赞:“乾州锅盔,名不虚传!”
乾县锅盔历史悠久,始于1300多年前的唐代。相传,公元624年至705年,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,最初选中乾县东北25公里的五峰山,后因穴位风水不吉利,而改选在乾县城北3公里的梁山上。梁山风景优美,是当年秦始皇、隋文帝巡幸游览之所,位于京都长安西北80公里,在“八卦”中属于乾位,故将陵墓称为乾陵。
乾陵修建工程浩大,征用了数万名匠人和民工。当时,有个叫冬娃的小伙子,从小失去母亲,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,他聪明、勤劳朴实,很受乡邻的称赞。谁料后来父亲因病卧床,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,回来还要给父亲烧菜做饭,天长日久,便练就了一手做饭的烹调技艺。修建乾陵征用民工时,他替父亲去做工,因人多活路又繁重,饭食往往不能按时吃,困苦不堪。有一天,他肚子饿得实在撑不住了,就悄悄在路边挖了一个土窝窝,架上自己的头盔,把面和匀放在头盔内,在头盔下烧着柴火,过了一会儿,他从头盔内取出烙成的馍一尝,酥脆可口。他高兴极了,就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同伴,让大家改用铁锅去烙,结果吃起酥、闻起香,一传十、十传百,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锅盔馍。从此以后,筑陵工地上香气弥漫,建陵总监尝到这种香味异常的馍,感觉不错,忙派专人送到京城长安。这种锅盔香味异常,既耐饥、又久放不馊,颇受民工和士卒的欢迎。因此馍不同一般,后来唐王朝每年让乾县进贡锅盔馍。这种烙馍的方法,逐渐流传到民间。
随着历史的发展,人们对制作乾县锅盔不断总结,不断改进。把原来柴火烧在小锅内烙制改成了用煤烘烤在鏊内烙制,把原来用手揉面改成了用木杠压面。这样一来上下烘烤、火色均匀、熟得足到,达到耐存放的目的。用木杠压面,能使馍色增白、香气浓郁、味美可口。烙出来的锅盔色泽金黄、皮薄膘厚、酥脆味香、能煮耐嚼、存放期长、方便快餐、吃法多样。用制作乾县锅盔的方法还可制成椒盐锅盔、葱香锅盔、五香锅盔、香椒叶锅盔、咸甜锅盔、夹酥锅盔、油酥锅盔等。
改革开放以来,乾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众多旅游者,他们总爱吃乾县的特产——锅盔馍,临走时还要带上几个,回去送给亲朋好友。(杨波海)
信息编辑:[刘保刚]